今年國慶期間,中國網球公開賽交出了一份令人驚嘆的成績單:36萬入園人次、8800萬票房收入、18萬京外觀眾——這不僅是一場賽事的成功,更是中國網球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的鮮明信號。
圖源:中網官方
從鄭欽文在巴黎奧運會奪冠掀起國內網球熱潮,到中網、上海大師賽、武網組成的“中國賽季”漸成品牌,網球正從小眾運動走向大眾視野,從觀賽熱潮延伸至參與消費、裝備升級、青訓發展的全產業鏈機遇。
01 賽事破圈:從競技場到城市消費引擎
中網的魅力,早已超越了網球本身。
走進國家網球中心,你會發現這里不再只是資深球迷的聚集地。有觀眾邊看比賽邊用手機搜索網球規則,有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運動氛圍,有年輕人舉著“保總”應援牌等待意大利球員保利尼的簽名——這些場景,共同構成了一幅網球大眾化的生動畫面。
賽事組委會的數據顯示,本屆中網綜合消費超3600萬元,同比增長44%。這一數字背后,是“賽事+假日”模式的成熟運作。從50元的歡享票到鉆石球場的決賽席位,從特許商品銷售到與潮玩品牌的聯名合作,中網構建了多層次、多觸點的消費場景。
圖源:中網官方
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城市經濟層面。銀聯商務數據顯示,中網開賽期間,亞奧商圈日均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8.93%,賽事對周邊商圈的消費拉動效應達到1:7.4。通過“票根經濟”聯動全市文旅資源,中網將觀賽流量成功轉化為城市消費增量。
02 生態構建:從賽事熱度到產業基礎
然而,賽事的熱鬧背后,中國網球仍面臨著從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產業命題。
根據國際網球聯合會數據,中國目前網球參與人口約2500萬人,在14億總人口中占比約1.8%,與網球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。與此同時,中國賽季也面臨著球員退賽、賽程密集等職業網球的共性挑戰。
這正是產業生態建設的價值所在。網球“可持續發展”,離不開領先品牌的戰略投入與行業標準的牽引。
當前,FILA、李寧、威爾遜等品牌都在從更深層面參與中國網球的基礎建設。這種競爭格局的深化,驅動著裝備性能的提升與消費者選擇的多元化,是生態成熟的關鍵一環。
FILA和北體、北服進行網球生態共建合作 圖源:FILA官方
上個月,國際籃聯(FIBA)通過其全球統一的場地認證體系,從籃球架、地板到照明系統建立了一套硬性標準,從而確保了全球籃球賽事體驗的專業性與公平性。在網球領域,類似的標準化工作也同樣重要,它關乎裝備的性能、場地的規范,乃至青訓體系的科學構建。
當品牌從單純的營銷競爭,轉向科技、標準與生態的共建,行業的根基才會更加穩固。這份超越短期熱點的投入,正是將網球“流量”轉化為長期“留量”的核心所在。
03 基礎支撐:從專業場地到大眾空間
網球產業的蓬勃發展,離不開場地設施的支撐。
目前,全國網球場地數量已超5.3萬塊,但相對于龐大的潛在參與人群,場地資源依然緊張。
專業的網球場地對材料、結構、性能都有著苛刻要求。同時,不同的使用場景也需要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。
作為專業運動地板供應商,我們也參與過許多網球場地的建設項目。
像在北京某電信站網球館改造項目中,我們采用了22mm楓樺木面層地板配合12mm多層實木毛地板和38mm松木龍骨系統,再加上15mm橡膠墊和防潮層的精密組合。這種專業級的木地板系統,確保了球的精準反彈和出色的沖擊吸收,為專業訓練和高水平比賽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暢森案例 | 某電信站網球館
而在博州全民健身中心網球館項目中,則采用了不同的方案——4.5mm厚沙地紋系列PVC運動塑膠鋪設1000余平方米場地。這種材料兼具耐磨性與適度緩沖,能夠滿足日常訓練和業余比賽的需求,更重要的是其維護便捷、性價比高的特點,讓網球運動更加貼近普通愛好者。
暢森案例 | 新疆博州全民健身中心網球館
這兩個項目代表了網球場地建設的兩個重要方向——前者追求專業性能和運動體驗,滿足高水平訓練要求;后者注重普及性和耐用性,服務于大眾健身需求。
這種“專業+普惠”的場地建設思路,正是當前網球產業發展的縮影——既要在塔尖追求卓越,也要在塔基夯實基礎。
網球的熱潮,不是曇花一現的熱鬧。
從賽事的火爆出圈,到場地建設的多元發展,再到參與人群的持續擴大——中國網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。這不再只是關于比賽輸贏的故事,而是關于一個運動項目如何扎根、生長、繁榮的生態構建。
作為這場變革的參與者,我們深知,每一塊專業場地的鋪設,每一次材料配比的優化,每一個細節的精心打磨,都是在為這項運動鋪設通往未來的道路。
當運動員在專業環境中突破自我,當更多的人愛上網球,當不同水平的愛好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空間——這就是我們對中國網球最好的祝福。

手機微信咨詢